“40年·40人”风采丨“大豆妈妈”杨淑英:奋“豆”四十年 为国育良种|每日热闻

发布时间:2025-10-13 16:12:06
编辑:
来源:鲁网
字体:


【资料图】

鲁网10月13日讯(记者 王玉龙 刘兵 张丽华)一粒种子很轻,轻到放在手掌上,几乎很难感受到它的分量,可它又很重,把它放在国家粮食安全的大称上,“千斤都打不住”。

大豆古称“菽”,我国种植和驯化大豆的历史超过5000年。作为一种战略物资,大豆牵动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。在潍坊农业发展史上,“昌农”“丰收黄”“鲁豆”系列大豆品种是绕不开的名字,它们曾让无数农户实现增产增收,而培育出这些良种的,正是扎根农业科研一线四十多年的杨淑英研究员。

杨淑英,1934年出生于山东莱州。年少时亲历农村的艰苦,却未像常人一样选择“走出农村”,反而坚定地踏上了农业之路。1956年,她从莱阳农业学校毕业,被分配到山东省昌潍农业学校工作。1958年昌潍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(潍坊市农科院的前身)成立,1959年她被调入该所,从零起步、白手起家,开启了四十多年的大豆育种生涯。从最初选育“昌农”系列品种替换低产农家种,到后来攻克孢囊线虫病害,四十多年间,她的脚步始终穿梭在试验田里,用敏锐的观察和严谨的研究,在大豆育种领域不断突破。

育种需要时间和耐性,“板凳要坐十年冷”。从确定大豆育种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起,杨淑英就定下了目标,“一定要育出适应老百姓种植加工的优质大豆品种”。

与农民种地有些相似,在当时简陋的试验条件下,杨淑英进行大豆杂交实验也很“传统”。“需要人工种植、人工授粉、人工收割、人工脱粒、人工分类”“比照顾孩子还费工夫,特别是遴选品种的过程必须要纯手工处理。”

1961年,她通过系统选育育成昌农1号、昌农2号和昌农3号等大豆品种,更换了产量低的农家品种,并被农业部交流引种到阿尔巴尼亚、罗马尼亚等国家种植。

标签: 消费导报网 24小时资讯

   原标题:“40年·40人”风采丨“大豆妈妈”杨淑英:奋“豆”四十年 为国育良种|每日热闻

>更多相关文章
最近更新